“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选择,选择适宜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在黔东南州,这里气候温度适宜、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海拔差异大,适宜种植业发展,能形成产业带。”
“在施秉县双井镇,脆红李已经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主打产业,是村民们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式。”
……
赵文礼在两会上发言
施秉县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赵文礼在参加黔东南州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赢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个贫困村发展一种或多种产业,并把它发展好,是能带动整个村庄完全脱贫。”赵文礼说,这是他参加脱贫攻坚以来,在基层所看到的现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阻断贫困最有效的治本之策,贵州近年来把产业发展作为挖穷根的根本性举措,在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或村庄加大投入帮持力度。
赵文礼在现场指导种植生产
赵文礼介绍,近年来,黔东南州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难的实际,先后启动实施了坝区结构调整、林下经济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发展良策,打出了产业扶贫的“组合拳”,为无数个贫困山村打通了脱贫之路。
产业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成效凸显。五年来,黔东南州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领衔推进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农业规模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农业增加值增长5.7%;坝区复种指数由提高到1.95,无数个深度贫困村庄通过发展产业得以脱贫出列。
“产业项目资金帮扶”、 “农技专家免费指导”、“贫困户享受产种植补助”……
种种扶贫方式、一件件惠民政策的实施,让许多贫困村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
产业发展,打通了致富的路子,但如何做大做强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全面小康,依然任重道远。
在麻江县干塘村,赵文礼正在指导群众学习李子科学栽培技术
为此,赵文礼建议,择优做大做强产业,需要构建独具黔东南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坚持走高端市场(精品产业)、绿色发展(生态种植)、城市发展(面向市场)的思路。就施秉县的产业发展来看,紧扣脱贫攻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双井的脱贫攻坚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完成脱贫出列。
“年全州低效作物调减和在林下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施秉县以及黔东南州将加强对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结合全州生态建设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农业产业与观光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赵文礼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正海钱仕豪余光燕李丽李卓檬
编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