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秉县城美村靓新姿展人勤业兴民安乐天眼

贵州东部莽莽群山间,云台山麓氵舞阳河畔,这片平方公里沃土,是古苗疆腹地,曾留下红军长征足迹,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白云岩喀斯特所在地——施秉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积极进取,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家乡。如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生态环境良好,施秉县17万人民共同描绘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画卷。

经济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施秉县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粮油、旅栈、杂货等稀少。政府财政年总收入20余万元。   历经70年不断改革和发展,如今,全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活力不断,脱贫攻坚连战连捷,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施秉县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整体向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1.4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万元;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完成84.96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完成9.66亿元、9.02亿元、22.76亿元。

城市日新月异   施秉县城四面环山,三江绕城,风景秀丽。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县城面貌破旧。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施秉县万众一心,按照“显山、秀水、透绿、见花、飘香、休闲、养心”要求,积极打造“城景一体化”县城格局。   目前,全县完成县城主要街道房屋立面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区道路铺设沥青、滨河休闲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和美化。   崭新的城市建设让人赏心悦目,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更让人身心舒畅。为打造干净、舒适、整洁的“禅意休闲旅游服务城”,对外展示文明形象、精神风貌和城市品位,该县在城区实施“垃圾不落地”项目,动员全民参与,彻底解决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问题。   如今的施秉县城,映入眼帘的是碧瓦飞檐、红木雕栏、精美花窗,再配以街道两旁由桂花树、绿草坪和文化石构成的人行道绿化带,居民行走在干净整洁花香阵阵的街道上,仿佛置身美丽花园。河滨两岸,沿河而建宽阔、平整,又有民族特色的木质休闲观光栈道,栈道旁水车矗立,人文景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三江汇流金光闪闪,两岸城市生机勃勃,一座“城景一体”城市公园展现眼前。

农村美丽和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施秉县广大农村沐浴时代春风,依靠党和国家好政策,苦干实干建设美丽家园,逐渐改变农村贫困面貌。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面貌形象代表,该县完善全县64个行政村公共停车场、排水沟、垃圾收运体系、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路灯、联户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升级版“精品型、提升型、普及型”要求,制定“10+N”行动计划,整体改善8个乡镇农村人居环境。共打造美丽乡村25个行政村61个自然寨,其中,包括望城、高碑、云台、黑冲、长坳、江元哨、王家坪、翁西等精品村寨10个,受益群众达7.8万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以农村清洁风暴为抓手着力实施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施秉县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与脱贫攻坚及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全县范围内推进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   环境卫生一直是乡村“老大难”问题,施秉县将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全面延伸并覆盖至村,完成全县64个村的农村存量垃圾清理,完成14个村30个自然寨山地无动力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强化村寨环境绿化,完成25个村43个自然寨的村寨绿化,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村寨环境。   目前,该县通过全面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使全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美丽乡村由点到面,由“珍珠”串为“项链”,由“盆景”变为“风景”。

产业生机勃勃   施秉县大部分地区是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对推进脱贫攻坚,振兴农村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多年来,该县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胆进行农业产业革命,开创出一片产业发展新天地。   按照中央、省、州对产业发展工作要求,该县结合县情,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方式,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其中,太子参从试种几十亩发展到现在常年稳定7万亩以上,经过10余年平稳发展,该产业颇具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主产地和最大的单一品种集散市场,获得太子参地理标识GAP认证,施秉县因此冠上“西南药城”美誉。每年吸引多家外地商企前来收购药材。   年,该县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县1.65万户5.78万人种植,面积达8.8万亩,其中,贫困户户16人种植中药材亩。辐射带动黄平、余庆、石阡、瓮安、福泉等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以施秉县牛大场镇为核心的太子参产区。   施秉县规划下一步将由政府牵头引导,依托施秉中药材种植产业基础,整合县域资源,实施“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证工作。推进使用“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对中药材初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使用统一品牌对外销售,进一步培育“施秉太子参”成为驰名商标,着力打造“中国太子参之乡”品牌。   同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质、环境等优势条件,该县在广大乡村选择适合种植的“短平快”项目,发展蔬菜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实行“水稻+鱼+蔬菜”“蔬菜+蔬菜+蔬菜”“蔬菜+食用菌+花卉+精品水果”等一年多季高效种植模式,把全县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利用森林覆盖率高特点,该县已逐渐走出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路,将林下虫草鸡、林下中药材、林下养蜂、森林景观利用等既有优势又有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为老百姓脱贫增收闯出新天地,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目标阔步迈进。   交通便捷通达   过去,施秉县仅有一条湘黔公路连接外界,交通运输只能靠氵舞阳河航运,由于水急滩险,水上交通效率较低,县城通往乡村的公路几乎没有。   “十三五”以来,全县交通发展突飞猛进。东西南北通往外县的公路不断完善,县内“组组通”公路将便捷送到农村住户家门口。   年9月开始,施秉县交通、环保、林业、国土、水务、电力等部门及社会各界各方资源向“组组通”决战战场聚集,各部门凝心聚力,各司其职,向全县“组组通”公路建设发起冲锋。年底,全县条总长.公里的通组水泥路全部建成,老百姓期盼千百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一条条通组公路如巨龙盘旋在施秉平方公里大地上,广大农村的村组间、田野里,遍布崭新的通组水泥路。   “组组通”不但便捷乡亲们出行,更为农村产业发展插上腾飞双翼。10多年前,施秉县白垛乡白垛村大庆组有民谣这样唱:“有女不嫁大庆人,大庆活路累死人;早上三挑黄毛草,夜晚还要舂碓神”。   如今,大庆不但修通公路,“组组通”还将村民产业路连接起来。大庆已完全变样,田土里种上药材、葡萄、猕猴桃,种植业多样化、产业化发展。几户农家修建宾馆,开农家乐,每到夏季,观光客络绎不绝。   “组组通”完成后,全县8个乡镇均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态,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林下养殖、坝区产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脱贫奔向小康   自年脱贫攻坚全面实施以来,施秉县广大群众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历史性成绩。   全县建设通村公路.2公里、“组组通”.3公里;完成饮水项目89个,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着力推进全县个村民小组以“4+N”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脱贫攻坚“10个1”工程,实现全县农村3.34万户15.4万人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老旧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户,切实保障老百姓住有安居。   经过连续奋战、攻坚克难,全县5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摘帽,33个贫困村中,21个贫困村出列,其中,深度贫困村10个。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施秉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截至年7月,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户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4.95%下降到1.8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全县计划未出列的12个贫困村,及剩余贫困人口户人实现全部脱贫退出清零。

作者 杨胜华李卓檬

编辑王迟

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