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施秉把幸福和收获存进家门口的土地

午后的黔东南州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路边的田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一个个可人的莲花白被农户们从地里运到货车里。农户们喜笑颜开,不仅是这里莲花白的丰收,还有家门口“土地银行”正在核算盈利,他们将迎来第一次分红。地坝村农户正在收莲花白。“我们村里有亩‘小改大’土地,现在油菜刚刚种下去,等明年油菜花开这里就会非常漂亮,到时候我们准备办一个油菜花节,实现农旅协同发展。”杨柳塘镇地坝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声勇清楚地记得今年正月十八那天,村里亩“小改大”土地开始了平整土地,结束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地坝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至少20亩。杨柳塘镇地处施秉县南部,受地形条件限制,耕地资源零散、破碎,各家耕地之间界限分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发展和普及。为改变传统观念和耕作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杨柳塘镇今年率先推行“土地银行”,鼓励农户将土地“存入”村级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将存入“土地银行”的土地进行提质改造,削平田土埂、平整土地耕作面,实现小田变大田、坡地变平地,同时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边远破碎地也能变成适合现代化机械全程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地坝村“土地银行”里栽种的油菜。王声勇在听到县里“土地银行”这个想法以后就非常高兴,因为地坝村因外出务工、劳动力缺失导致的闲置土地较多,地块分散,不便进行机械化耕作。“这样处理后不仅能将闲置土地有效利用还能增加大家的收入!”王声勇说。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村委发现大家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平整后如何证明自己的耕地,另一个是如果“土地银行”经营不善如何拿回耕地。地坝村坪上小改大无人机航拍画面。黄荣彬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王声勇带着地坝村的实测宗地图告诉农户,未来可以根据当初的平面图找到自己耕地所在处。同时承诺,如果经营不善,可根据农户流转的土地面积将相应面积的整块耕地归还。“这样不仅打消了农户的顾虑,今后他们如果想自己耕种,整块耕地也更利于他们自己开展机械化耕作。”王声勇告诉记者。“土地银行”建设在地坝村进行得如火如荼,“土地银行”里已经“存入”了亩土地,施秉县地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村民以每亩元一年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酬劳,“土地银行”利润5%也将平分给农户。杨柳塘镇地坝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声勇正在接受采访。今年地坝村还迎来了插秧机、玉米收割机、无人机等机械化农耕工具。通过全程机械化耕种,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片区域也从整改前的每年种植一季作物提高到每年种植两季以上,粮食作物年亩产值从元提高到元。这得益于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农业机械化项目,杨柳塘镇今年获投资万元,购置各类农业机械设备26台、大育秧盘10张。并以此为契机,成立农业机械服务队,利用一台农机逐步打破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健全农业生产全程服务体系,深入探索山地农业现代化道路。9月1日,地坝村坝区农机手驾驶机器收割玉米。张勇摄。从“土地银行”开始,王声勇一直在思考着“然后呢”。农业发展起来了,如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放心、让还在村里的村民安心。“农旅”发展是最适合地坝村的发展道路。“我们培育了枝月季,目前已经嫁接好了,明年就移栽到村里装饰庭院和村里环境。还有64个大棚里栽种了15万株草莓,民宿、露营基地等都在计划打造中。”王声勇相信明年的地坝村将会大变样。地坝村的草莓大棚就在油菜种植坝区旁。“我们今年第一茬种植辣椒等营收多万,利润正在计算,目前全坝区栽种的亩油菜明年预计将有万的营收。”王声勇对地坝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如今,杨柳塘镇的翁塘村和高塘村正在进行“土地银行”建设,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效率。杨柳塘镇将继续推行“土地银行”模式,逐步改善山地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村新型市场主体培育,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祖嘉彭瑾编辑胡桅可二审刘思博三审田旻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