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施秉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绣娘指尖经济

本文转自:中工网

十指春风绣芳华,纤纤巧手舞霓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苗家绣娘将古老的民族历史穿梭在五彩丝线间,将美好的生活希望绣进了手中的方寸天地里。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这里的苗族妇女们会拿针就会刺绣,苗绣就像写字一样简单,几乎人人都有刺绣天赋和手艺根基。因此,苗绣也就成为该县发展经济的重大产业。

多年来,施秉县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当地群众发展民族苗绣产业,力争将传统手艺传承和发展壮大,政府各部门也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予以帮助支持。施秉县总工会采取“工会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政策,通过专项资金、阵地建设支持等方式,建设“六有”“五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督促企业制定《劳模(工匠)工作室管理办法》,对工作室的创建、运营、管理、考核进行详细规定,保证工作室高标准创建,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助力当地非遗传承人培育人才,发展苗绣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每位苗族人也在为发扬这份技艺付出努力,州级“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省级劳模龙禄颖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她所创立的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有名绣娘,年收益超万,做出的绣品绣工精致、纹样华丽,获得过众多国内外大奖;带动当地广大绣娘增收,深受当地群众支持信赖。

“苗族刺绣是苗族的瑰宝,从小我就跟着家里人学苗绣,对我而言这么美好的东西需要有人看见它、赞美它、热爱它,苗绣技艺需要传承和保护。”龙禄颖说,接触苗绣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如何让绣娘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是她创办舞水云台的目的。

年,励志把苗绣产业发展壮大的龙禄颖和几个姐妹成立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等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在施秉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苗绣绣品市场一路向好,龙禄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她开起了苗绣培训班,想让更多绣娘可以学习技艺,回乡就业。

“这门手艺不仅是苗家女儿必须掌握的技能,更是编制苗家女儿一生多彩的梦,现在年轻苗族妇女不断外出打工,喜欢苗绣的并不多,学习苗绣的更少了,所以为防止这门技艺传承出现断代,我要创立工作室,将苗绣的历史文化、精妙所在展示出来。”龙禄颖说,用一针一线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乡村振兴便是她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

在县总工会的支持下,龙禄颖劳模创新工作室很快便成立。“除资金支持外,工会一直帮助我们管理、宣传工作室,定期会来走访,查看我们需要什么,怎样做更好;在州、县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积极宣传我们的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苗绣,喜欢苗绣。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龙禄颖说。

工作室创立后,龙禄颖按手艺精湛程度将绣娘们划分计件、核心、高级绣娘三类,工艺上对绣娘们进行统一培训,保障产品质量;传承上,由技艺精湛的高级绣娘发挥“传帮带”作用,激励带动年轻一辈绣娘;由于不同类别绣娘工资不同,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工作室设施完善,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提供有工作餐,绣娘们也能安心工作。

“从小就会绣,数纱绣、双面绣、打籽绣、平绣、破线绣等我都会,来这里工作对我来说非常快乐,做我擅长的事情感觉人生有价值,别看我50多岁了,但是那些年轻绣娘们都绣不过我,我把我会的教给她们,就感觉儿时妈妈把她会的教给我一般。”核心绣娘杨正英说。

此外工作室还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以此带动当地苗绣发展。年先后在县城关镇、双井镇开展16场次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参训人数达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户,一般农户户,回收绣品件,培训后每户均增收1.26万元。

为让慢工的苗绣适应时代的发展,龙禄颖不断改变思维,创新发展机制,以工作室+院校构筑“产学研”发展模式。她先后与贵阳幼儿师范学院合作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与广州华南农大艺术学院共同开发“香云故里”品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建设非遗传承人合作联盟等项目,为非遗服饰开发提供了平台,为苗绣发展提供了教学场地。通过“非遗1+1”合作模式搭建非遗传承人沟通桥梁,助力公司产品创新,提高技艺水平,为民族文化产业融入市场实现人才、技艺“双过硬”保障。

十指春风,代代相传。目前,龙禄颖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黔东南工匠龙婷、龙宇等众多优秀技术人才;获得黔东南州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授牌;现拥有“舞水云台”“蝴蝶妈妈”两个注册商标,49项国家专利证书,创新创效项目6个,各类创新奖项12个。

大大小小的刺绣培训和生产基地在大山深处落户,千余苗家妇女涉足这番事业,龙禄颖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为苗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时代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