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个多民族汇集的大家庭,在众多少数民族中苗族是贵州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你对苗族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小编将从苗族服饰,苗族手工艺品、苗族居住地、苗族节日、苗族酒文化全方位的带大家领略苗族文化之美!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中最鲜艳的旗帜,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上百种,总体上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许多传统工艺技法,结合织、绣、挑、染等工艺,从而使服饰熠熠生光,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裙有长短之分)配件多花饰丰富,工艺精巧。女装是于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苗族男装的色彩和样式较单调,多着短装衣裤,或着大襟长衫;
苗族饰品工艺精湛,工序复杂,成品美观,银饰图形多为花、草、龙、鸟、鱼、等自然之物的形状,各形之间相互交融。苗族银饰以追求多、重为美。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有“苗年”、“四月八”。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地,他们过年氛围很浓厚。从初十开始,几乎每天都有民俗活动。接正月十五台江的舞龙嘘花闹元宵,到十六开始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更是苗族过大年的高潮所在,节日上的斗鸡、斗牛、赛马等活动,向你展示一场生动精彩的视觉盛宴。
“四月八”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吃黑糯米饭、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
苗族在居住环境上以聚居为主,一般都是居住于半山腰易守难攻的地界,它依山傍水,层次分明,楼下架空,楼上住人,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贵州是一个充满着民族风味的地方,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苗族的“刻道”便是民族风情中最绚丽的文化,苗族的“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唯一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先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提到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内容面面俱到,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物种的起源、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古代社会制度等,全部含括在内,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汇编汇总。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表活动,亲友聚会、节日等场合演唱。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苗族古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酒史文化是贵州酒史中的翘楚,苗族自古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酿酒技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为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添砖添彩。苗族有酿制姑娘酒的习俗,即苗家人有女儿出生时,酿出香甜米酒,用一个大肚小口的土罐窖上。待寒冬腊月,水涸塘干时埋于塘底,待女儿出嫁后回娘家时,来到水塘中取回当年的那罐子土酒,招待宾客。
苗族聚居地盛行一种特色酒俗———交杯酒。
交杯取自“交心”“交情”之意,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喝酒者将对方手中的酒喂至对方嘴中;
二是宾主手腕交叉,同时喝各自手中的酒。
第三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宾主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手持一碗酒,当饮酒时,右手将手中的酒递给下家,左手接住上家递来的酒。主人宾客分别说完吉利的话后,大家同时喊一声“秀”!大家便同时饮尽上家递来的酒。
酒是苗家人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家高兴要喝酒,小孩多病,久治不愈要喝酒结婚后不孕也要喝酒。
贵州苗族的民俗文化中国华夏文化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