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
千人送“中华苗族第一龙舟”下水
5月28日,在名壮实男子、4台吊车的护送下,全长77.8米,宽2.5米的“中华苗族第一龙舟”贵州施秉苗族独木龙舟在绵绵细雨中下水。
▲“中华苗族第一龙舟”在巡游。
该独木龙舟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独木龙舟传承人张先文领衔制作,龙身为66米,龙头、龙尾各5米;挠片支,浆手人,舵手、鼓手、锣手和火铳手共20人,共人。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苗族传统独木龙舟节沿袭至今。每年农历的五月下旬,贵州苗族同胞携精心制作的独木龙舟聚集在流经台江、施秉县的清水江边,共同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老
苗族独木龙舟文化独具特色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黔东南台江县施洞镇都要举行活动庆祝独木龙舟节。节日期间,来自台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等地数万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齐聚清水江码头,开展龙舟竞渡,尽情欢度为期四天的盛大节日。
苗族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主要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一位杀恶龙保平安的苗族英雄。龙舟制作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严格的仪规,透露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独木龙舟文化融合了苗族的竞技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等,颇具魅力。
独具特色的苗族独木龙舟节,于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独木龙舟一般身长七丈、宽三尺,以三根笔直的杉木刳成槽形后,并排捆扎成三合一母子船。中间一只身长七丈称母船;两侧每只各长五丈,称子船。龙头和龙颈用一根七尺长的水曲柳木雕塑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彩色,鳞片熠熠闪光,双目炯炯有神,龙首翘然向天,庄严威武。弯弯龙角上一般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标语。
▲苗族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
龙舟上的人员,有鼓头、锣手、桡手(水手),鼓头身着夏布长衫,外罩镶黑边的红缎或青缎的背心,头戴宽边麦草帽,颈戴银质龙项圈,手提一面皮鼓,坐于龙颈处,面向水手。竞赛时,鼓头用鼓点节奏指挥龙舟前进。鼓头既是龙身上的主角,又是龙舟赛的组织者,由全寨民主选举出有威望、受尊敬的长者担任。锣手由一个男扮女装的男童充任,头套银围,颈戴项圈,腰系缀有银泡花的彩带,衣着华丽,坐于龙颈和舟身连接处,面向鼓头,配合着鼓点敲击铜锣。水手为32名健壮的苗族男青年,其中一名立于龙颈上撑篙,一名放火铳助威,5名立于母船船尾撑篙,由最末一名把舵。其余水手各持五尺短桨,分列两侧。他们一律身穿紫青色土布对襟短衫布裤,腰扎银扣腰带,头戴绣边马尾斗笠,笠沿上插着一片银凤羽。 赛龙船在黔东南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村寨要制作一两艘龙船参加比赛,获胜夺标是全村人的荣耀。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起,各村龙舟都要到清江上去参加比赛,沿岸村民纷纷跑来观看,亲友们要燃放鞭炮,送礼物接龙。
▲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竞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
来源:新华网、中新网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丛蓉 制作/彭凤平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