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施秉县杨柳塘镇,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果蔬葱郁,药材飘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幸福感明显提高,脱贫攻坚新迹象随处可见,喜颜欢笑声到处可闻,世代贫困的苗乡,山间田野里正孕育着新的希望。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施秉县杨柳塘镇党委书记彭英富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没日没夜的辛勤与付出。
彭英富上任后,经常深入村、组、户调研,近3年的时间里,该县全镇有户危房到得改造,修建污水处理工程3个,修建和硬化通村、组公路34条55.8公里,修村级垃圾池62个,硬化通户路米,建设美丽乡村7个点覆盖农户余户。对各种项目的实施,他总是精益求精,亲自把关,亲自督促,确保项目质量。
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吴昌贵: 政策好,省州县镇里面(政策)比较好,弄得好,以前我们住危房,我拆了,现在这个变化就很好这个房子很好。
为了让贫困户更快的脱贫,彭英富注重以短平快、长远稳相结合,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理念,招商引资引进新希望投资翁塘村聋猪坡头种猪场项目;用四个村级集体经济以基础设施建设租赁方式修建了“项九扶贫产业园”;同时推广村合作社主导的“返租代种”模式,共种植桔梗亩,苦瓜亩,甘蓝、辣椒等蔬菜亩,小米、黄豆、高粱等其他经济作物亩。
施秉县杨柳塘镇板屯村产业负责人刘雪亮: 彭书记对村里面的产业比较关心,经常到村里来指导,板屯村投入资金是40万,流转土地亩,主要是种中药材桔梗亩和亩的辣椒,目前(板屯村)覆盖贫困户量化资金是元覆盖80户贫困户,能够带动务工80多户每户能够增收余元。
按照“返租代种”模式每承包1亩农户至少可以增收元(含土地租金),这种模式避免了农户承担自己种植的市场风险,最大程度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施秉县杨柳塘镇板屯村村民吴名珍: 今年年初,村合作社在村里流转了大部分的土地,我家的土地也全部被流转过来了,后来政府推广桔梗种植,将流转的土地承包给群众进行带种,我家也承包了十多亩,大概可收入块左右,现在比以前好多了,种植桔梗比以前种植玉米的收入多了。
为更好的激发贫困致富能力,他结合该县杨柳塘镇实际,以“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和“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理念,积极组织县、镇两级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普及实用技术指导和农技知识培训,让“小作坊”做出“大蛋糕”,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施秉县杨柳塘镇党委书记彭英富: 我们杨柳塘镇又名白洗,被别人调侃为一穷二白、一贫如洗,我们在年精准识别贫困户户人,在聚焦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紧紧围绕“四场硬仗”,紧扣产业发展的八要素,我们(杨柳塘镇)在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2.40%,(目前)贫困户还有户人未脱贫。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力量”。彭英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成绩优异,在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会上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称号。
施秉县杨柳塘镇党委书记彭英富: 这次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为全省优秀党组织书记我倍感荣幸和自豪,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各级党组织关心、关爱、帮助、培养的结果,是杨柳塘镇全体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下一步我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八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对象,精准发力,进一步摸清未脱贫户的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杨柳塘镇剩余户量身定制“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确保户人贫困人口在年底全部清零,同时,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老百姓脱真贫真脱贫过上好日子。 施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俊 黄义双
编辑 黄义双
审核 李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