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四创四推促进苗绣产业发展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挖掘苗绣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依托,做大做强苗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苗绣保护传承

健全传承人保护体系。遵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申报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现有苗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11人,州级传承人9人促进苗绣的有效传承。推荐绣娘参加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现有省级苗绣工艺美术大师16人,获州人民政府认定的“名绣娘”30人。

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先后出台《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加快推进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苗绣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为推动苗绣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强传习基地建设。各县(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申报,在苗绣传承人群基础好的乡村和苗绣发展良好的企业优先建立传习基地,并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责任到人,加强苗绣传习基地建设。目前,黔东南州有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8家,“黔系列”品牌苗绣企业有12家。

创新技能培训机制

推动强化示范带动

重视非遗传承人培训。通过整合文旅、工信、民宗、妇联等部门资源,加大对苗绣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荐传承人参加“双培行动”“星光培训”“雨露计划”“锦绣计划”等培训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州组织开展刺绣培训累计超过4万人次,推荐余名刺绣类非遗传承人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一流工艺美术高校参加传统工艺研修培训。以赛促学、以技成才,连续举办黔东南州“百佳绣娘”评选活动,并组织推荐优秀绣娘及手工企业参加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贵州非遗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名绣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挥作用,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州级“名绣娘”的刘英,分别在榕江县卧龙小区和凯里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立基地,解决余名移民妇女就业问题。

推出“公司+基地+高校+农户”构筑“产学研”模式。苗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方式。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发挥优势,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贵阳幼师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打造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观光策划等为一体的苗绣企业文化。

推出“公司+工坊+非遗传承人”搭建“人文互动研讨”模式,充分利用施秉、台江、黄平等县苗绣传承人资源,加强苗绣手工技艺研讨,通过学习苗族古歌古词、苗族民间故事提炼苗绣设计元素,苗绣工坊创新发展,实现苗绣传承人之间的“非遗1+1”合作。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核心、骨干绣娘2万余人,让绣娘们学会自己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逐步拓展市场,不断提升绣娘们“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能力。

创新苗绣科技文创机制

推动苗绣产业化发展

建立“苗绣色彩与纹样基因库”。注重传统纹样的数据采集、存储,申报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套完整的苗绣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库,使古老的苗绣纹样能够“留下来”,讲好“苗绣故事”。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创公司挖掘苗绣元素,组织教师、专家、设计师深入各县(市)收集平绣、皱绣、缠绣、叠绣、锁绣、堆绣、辨绣、锡绣等设计元素,结合黔东南州传统工艺及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科学技术建立苗绣基因库,研发设计苗绣非遗衍生产品0余种。

建立“设计院校+基地+工坊”的合作形式。建立贵州传统工艺雷山工作站,积极引入苏州工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万达集团、爱彼迎公司等高校、企业资源,帮助苗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苗绣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再改造,进一步提升苗绣文创产品整体品质,让苗绣非遗文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年3月,黔东南州凯里苗绣产业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之一,并在全国推广。

推出“民族文化+”跨界融合的苗绣系列产品。以苗族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依托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苗绣工艺品产业研发平台,为苗绣工艺品产业新颖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苗侗大师”文化品牌,加大与国内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联合研发满足苗绣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与时尚融合、与国际接轨的高端苗绣手工产品,“手工制作+工业化”的旅游消费品,纯工业化的市场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创新苗绣品牌培育机制

推动苗绣融入市场经济

将银饰、苗绣等民族工艺品产业纳入全州十大重点工业产业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产业工作专班,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和民族贸易企业,并在企业融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走向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目前,全州从事刺绣、民族服装等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个体和企业(合作社)家,刺绣家,民族服装(服饰)家,其中,规模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1家,年生产能力0万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能力万以上民族工艺品企业家。

结合“黔系列”打造苗绣品牌,建立由州政府统筹,宣传、文旅、民宗、工信、商务、妇联等部门通力合力机制,推动“黔系列”品牌打造工作,推出了“蝴蝶妈妈”“舞水云台”“村寨故事”“吉玉鸟”等“黔绣”品牌产品,每家企业月均销售额达万元以上。

加入“黔系列”产品销售平台,融入省“黔系列”电商平台,推出“互联网+苗绣”销售模式线上下运营“黔绣”产品,同时推进“黔绣”品牌进景区、进商场、进机场、进车站等,建立B2C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