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秉幸福像花儿一样天眼新闻

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pf.39.net/xwdt/160320/4793729.html

“十三五”期间,施秉县攻坚克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累计减贫户人,5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4.98%下降至0,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困扰施秉县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撕下了绝对贫困标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5年来,施秉县凝心聚力、奋力赶超,真抓实干开创“施秉蝶变”新天地。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民生事业持续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高。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施秉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五个沉下心来”实现“五个新突破”,推动六个“新跨越”,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村文化兴村

6月,施秉县双井镇翁西村李子种植基地中,长势喜人的脆红李挂满枝头。

“干完农活,我就在基地里务工,能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解决日常开销没问题。”村民沈艳说。

翁西村发展种植了亩脆红李、30余亩金沙李、余亩蜂糖李,眼下到了李子成熟的时节,村里组织了10多个村民开展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在李子上市之时,将会安排更多的劳动力来摘收。

“脱贫攻坚以来,翁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起来了,村容寨貌变美了,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翁西村党支部书记张百成说。

翁西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容纳30万棒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0立方米冷库,建成能存栏羽虫草鸡养殖场,分别发展了数百亩稻田养鱼、菊花茶基地、魔芋、油菜、甘蓝等产业,利益联结户农户以土地、项目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实现了产业分红。

产业蓬勃发展之时,翁西村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

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翁西村,在村里短暂休整时,和老百姓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当时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经过把琴、板庄,进入施秉城,另一路铜鼓、高甸,进入我们翁西苗寨,之后通过梨山坪,蔡家庄等地,进入施秉城。”龙再祥说。

龙再祥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翁西村的老支书,已有72岁的高龄。

“当时有个红军的腿受伤了,村里的老木匠李云清帮忙照顾,两三个月后,那个红军就恢复归队了。”龙再祥说,“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有今天我们的好日子。”

在各级党委政府引领下,翁西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立了全县首个“村级党史馆”,成为党史学习、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围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田园风光、特色种养等资源,翁西村通过不断发展,成为了双井镇农村综合整治的‘先行者’,致富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增高,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双井镇基层党支部‘靓丽’的名片。”双井镇党委书记田韬说。

如今的翁西村,民族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根植、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成效凸显,成为双井镇示范村寨,获得省、州、县多次表彰,成为提升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村级有声图书馆 助力乡村振兴

“有声图书馆内容丰富,找到你想听的内容,插上耳机就可以听了。”板屯村驻村干部王金岗说。

年以来,施秉县32个基层党组织创新打造“有声党建”图书馆,有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深受广大党员群众青睐,成为全县新时期传播党的好声音、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在杨柳塘镇板屯村,率先建成了全县首个村级有声图书馆,它依托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人们只要拿起手机扫码,或者打开图书馆的平板电脑,就能把读书变为“听”书,成为村里的一大新时尚。

有声图书馆内容丰富,涵盖了党章党规、治国理政新观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26个版块,不仅极大丰富了村民的阅读面,还解决了村里部分年长的党员群众无法长时间阅读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听见施秉”功能模块,定期更新施秉县委县政府最新政策文件和工作动态,为推动本县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转化落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闲暇之余,我会用‘有声图书’来学习党的发展历程课程,很方便。”施秉县南官营易地搬迁居民龙润忠说。

“有声党建”图书馆设置了有声听书区、实体阅读区、工作展示区等功能区,让广大党员群众通过指尖点播便能轻松自如地收听到各类理论、政策、新闻播音内容,它不仅是党员群众学习充电的好帮手,更是帮助群众生产生活的好老师,也是小朋友们课余时间的“欢乐园”。

广大党员群众依托“有声党建”图书馆学习先进经验,不断转变观念,提升内生动力,培育了多名“土专家”“田秀才”,为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年,全县按照“”经济工作思路,建设坝区30个,盘活林下经济3万余亩,推动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累计达万元以上的村7个。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盛夏时节,走进施秉县南官营搬迁安置区,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排列,房前屋后绿树、草坪相互辉映,一个环境优美、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小区映入眼帘。

早上6点,吴光艳就起床了,把几个小孩收拾好送到学校后,只需要5分钟的路程,就来到她的小店铺,开启一天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今年39岁的吴光艳原是施秉县城关镇小河村3组的村民,家里有8口人,6个孩子都在读书。一家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木板搭建房里,晴天漏光雨天漏雨,破旧不堪。年,吴光艳一家享受到国家好政策,搬到该县南官营安置区,住进了两套80平方米的新房,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在社区的帮助下,开起了一间小店铺,月收入上万元。

“以前的房子到处透风漏雨,有客人来了都不好意思喊客人进屋里坐。一到晚上,老鼠就在楼板上到处跑,觉都睡不好,实在太吵了睡不着就用棍子打几下地板,老鼠消停后才得睡。想想以前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吴光艳依旧历历在目。

“像我们普通的农村人,需要努力一辈子才有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如今,搬迁过来以后,吴光艳家里宽敞舒适,还添置了电视机、冰箱等生活电器,日子越过越红火。

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夫妻俩就开始谋划如何发展致富。年,夫妻俩决定在安置区里开一间小店铺,主要售卖日常生活用品、文具等。在社区的帮助,吴光艳申请到了商铺租赁优惠政策,每平方租金每月仅收10元。“一天算起来也有三四百块钱的收入,生意好的时候有六七百。开着小店铺,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养家,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吴光艳乐滋滋地算起一笔账,高兴地合不拢嘴。

“小孩们上学近,在学校还有补助,交通各方面也方便,现在不愁住、不愁吃、不愁穿,每天还有钱赚,真的是太好了,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吴光艳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吴光艳一家的变化,只是施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走向幸福生活、奔向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施秉县建成了城南安置区和南官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有户人从偏远山区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点,成为施秉新市民,开启了新生活。

如今,该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了从贫穷到致富、从落后到现代的“华丽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命运,过上了家富、业兴、人和的好日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化勇

施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敏杨健

编辑余光燕

编审熊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