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江波,清风习习,平日里稍显安静的清水江在人们的期待下“热闹”了起来,黔东南州施秉县在端午节的前后,迎来了一场浩大的盛事——苗族独木龙舟节。这龙舟节所用龙舟和别处不同,乃是独木所制,是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家先人智慧的结晶。
中华苗族第一龙下水仪式巡游
清水江干流全长公里,发源于都匀市,在天柱县留出贵州省境内,沿岸星罗棋布的村庄徜徉在山水间,自古以来养育了无数生灵。
中华苗族第一龙下水仪式巡游
据说,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路遇宽大的河域,为了方便快速渡河,在河岸边的山林中寻到高大的树木,将其中间挖空后作船,竟也安全无恙地到达了对岸。后来这股苗民到达了施秉一带,为了纪念迁徙过程中迎难而上的精神,便又制作了独木舟,还加上了龙作为装饰。又有别的说法,说是在施秉县清水江南边河域生活着一族,称之为“河边”苗族,他们临水而居,以水为“生”,靠着江河里的丰富物资传承不息。捕鱼自然需要船,他们便将砍伐下来的大树中间掏空,做成了原生态的船,下水后虽然其模样看着很危险,但人在其中也稳稳当当。苗族有很多口耳相传的故事,故事也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出入,但大方向上的精神却不会有改变,而划龙舟就体现了苗家人不怕艰难、团结奋进的精神。
中华苗族第一龙舟巡游表演
独木龙舟的起源已无从考察,只能从苗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得知其历史悠长,苗族同胞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清朝汉书《苗疆闻见录稿》有载:“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民国《施秉县志》又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由此可见独木龙舟的独特和华美壮观。龙舟乃独木挖空所做,听起来制作应该很简单,其实不然,制作独木龙舟有一套当地人的规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由33排、每排32名壮士用古老的抬杠,抬着77.6米木龙舟巡游
每个苗寨至少都会有一艘龙舟,到了现在生活富裕起来,有的寨子甚至会有三四艘龙舟。独木龙舟的舟体长度大多为20—30米,有的苗寨是用单棵大树,有的是用两棵相近的大树并排而成,现在多为三棵大树并排成子母船,中间的“母舟”长度可达二三十米,两边的“子舟”则稍短,有一二十米。做龙舟一般选用杉木,杉木生长快,不翘不裂,材质轻韧,抗虫耐腐,好的杉木处理得当,做成的龙舟甚至能用百年以上。一般要做龙舟的苗寨在相看好树木后,都需要准备好酒、肉等祭品去祭祀“山神”“树神”,之后由寨内德高望重的老人砍第一斧。砍好的树木运送回来也有讲究,这叫“接龙仪式”,负责接龙的人都是寨子中有声望的老人和负责人,回来的路上经过别的苗寨时,与本寨有关系的亲戚都会用上好的米酒来迎接,还会赠送自家养的鸡、鸭等家禽,迎接的歌声飘出老远,直到大树被运回来才算结束。
名女子桨手奋力划动77.6米长的中华苗族第一龙
正式开工做舟的时间也有讲究,苗寨会请一位巫师推算良辰吉日,当天用公鸡血滴在木料上,再烧香烛等进行祭祀,之后才开始制作龙舟。首先,先剥除树皮,使其脱水和风干,打第一条“墨线”的工匠都是苗寨里最好的,再用斧头等工具按照一定的长宽度掏空树木中间,挖空的船身大致是能容纳一个人稍微侧身的宽度,头尾还要预留出安装“龙头”“龙尾”的地方。龙头有3-5米,一般用水柳树,将树木雕刻出龙的雏形后,再认真琢磨眼鼻、唇齿、鳞脊等小处,龙尾则比龙头要稍显小点,之后便是全船打磨、刷清漆和上色了。龙头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龙角是牛角的形状,苗家龙的形象其实是多元化的,有蛇龙、牛龙、鱼龙、鸟龙等,没有固定的样式,这是对自然界的敬畏,所以独木龙舟的牛角龙也就很正常了。
四方的”姑妈“来相聚
独木龙舟建好后,还需要给它修建龙舟房,抵挡日晒雨淋,位置最好选择靠近大路边或水边。龙舟房整体呈长方体,结构为苗家常用的榫卯结构,屋顶多为悬山顶样式,四周无墙壁,用立柱支撑,屋内用木材搭建一个离地三五尺的架空“台面”,龙身就保存在这木头台面上,而龙头则放在“鼓头”哪儿,鼓头是苗寨中人选举出来的,能当鼓头的人家都是亲仁积善、人丁兴旺的家庭。独木龙舟最好每半年就刷桐油一次,龙舟房的立柱等也需要刷桐油,这些都是当年的鼓头需要负责的,甚至龙舟节期间还要负责准备菜肴给龙舟上的人吃,所以如果家无富余,还真不适合当这荣耀的鼓头。每年的端午龙舟节,鼓头作为独木龙舟的领头人,负责管理团队在整个节日期间的事宜。
”姑妈“回娘家欢乐场面
苗族独木龙舟节早在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当地非常隆重,除了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