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仰军,年6月,根据工作调整,我接过单位同志的接力棒,来到施秉县马号镇楼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退出贫困县序列刚两个月,自己就被选派来担任第一书记,我明白,“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是对自己更大的考验。
“潘书记,我这养了二十多只鹅,加上合作社分红、自己种的粮食,收入肯定没问题!”这天,我又来到“老朋友”徐某某家开展走访,他高兴的盘算着今年的收入。
潘仰军(右)帮助群众领取申请到的补贴款
我们的相识是在一年多以前。我到村的第一天,为熟悉村里的情况,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对农户的走访工作。
“这个徐某某户,是个单身汉,非常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政府补贴修的房子他不愿意去住,隔三差五住回他原来那个老旧的木房里,安全隐患大......”楼寨村脱贫出列后,仍有13户22人未脱贫,徐某某就是其中一户。
得知徐某某的情况后,我和驻村工作队一道,多次上门跟他拉家常,详细为他解释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还认真察看了徐某某家的居住情况,申请资金、协调施工队给徐某某户建起了灶台,又添补了一些家具。
“老徐,你这新房子漂漂亮亮的,可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哈哈......”徐某某搬进新家过后,我依旧三天两头到他家来,了解他的发展想法,对接适合他的脱贫项目和致富门路。眼看着他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
在驻村的日子里,我不停地奔走在楼寨村蜿蜒的山路上,白天走到田间地头一起劳动一起交流,了解民情,晚上充分运用板凳会、院坝会等形式统一思想、开展工作。
“行路难”、“饮水难”一直以来都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两个问题。于是驻村伊始,我就把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一年多来,积极向县纪委监委和马号镇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先后建成修缮人饮工程3处,铺设管道9.5公里,新建灌溉水渠2.5公里,还完成了4个自然寨6.07公里“组组通”建设和公路维修,彻底解决了两地群众“隔山相望”,不便往来的老大难问题。
潘仰军(中)入户核实人口信息,帮助困难群众申请公益性岗位
为提升为民办事水平,我把重点放在抓好村“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驻村工作组“三支队伍”建设,建起了村级活动室,健全了村医务室,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让群众感受到不仅硬件设施提升了,“软件”服务也更加方便贴心。
在一手抓基础的同时,我坚持一手抓发展,驻村以来,积极为楼寨村争取资金发展村合作社虫草鸡养殖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要求抓好产业开发,还购买1万余元鱼苗免费发放给楼寨村农户放养,鼓励群众靠自己、靠劳动增加收入。
一年多来,楼寨村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房屋安全宽敞了,寨上私家车多了,家家孩子都能上学,都能看病;村寨美了,群众生活好了,我也笑了。
来源 施秉县纪委县监委
编辑 杨 静
编审 舒忠义
核发 向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