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有挂的,地面有剐的,地下有挖的……”只要一提到新红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展瑜就会用这一句土话自豪地总结村子的产业结构。空中挂的,就是小方柿和桃梨等瓜果飘香,地面剐的就是韭菜、韭黄、冬瓜、西瓜、香菜采收忙,地下挖的就是有太子参、魔芋、土豆拓宽村民致富“新渠道”。就这样,采用立体种植的新红村,如今瓜果蔬菜四季不断供,多产并进不断鼓起村民“钱袋子”。时下,施秉县城关镇新红村余亩韭黄正迎来又一次收割高峰期,空气中弥漫着韭黄的清香,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一片“黄金”之中,刚刚割下的鲜嫩韭黄,一茬一茬地摆放在田间地头,与忙碌的工人相辅相成,形成一幅唯美的韭黄收割图。一大早,韭黄基地里工人们收割的身影打破了清晨村子的寂静,他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揭笼、割韭黄、捆绑、装箱、运输,呈现出一条有序的收割“流水线”。说起为什么要种植韭黄产业时,曹展瑜笑着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村子发展的产业,曾带领村里面种植过金银草,南瓜,反季节玉米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正当愁眉苦脸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相邻的县韭黄种植非常成功,金灿灿的一大片,非常的漂亮,而且卖价也高。我想了想,我们村子环境资源也差不多,既然他们那里能成功,那我们这里也一定能成功!”“这些地里长出来的韭黄颜色特白纯正、杆白叶黄、粗细均匀,还没有农药残留。”来自江苏的客商刘老板拿起工人们刚刚割好的韭黄,笑着说道,这里种植的韭黄品质各方面都很不错,客人们很喜欢吃,简直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贵州顺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晓芳告诉记者:“韭黄受季节影响小,一次播种可连续生产3至5年,每年收割2至3次,亩产在公斤左右,每茬每亩产值在1万元左右。目前,韭黄上等品以每公斤15元左右的价格主要销往江浙一带,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现在我们每天的用工量在40个人左右,工人在我们基地每个月务工大概在20天左右,每个人如果满勤的话每月能拿到0元到元左右的工资。”徐晓芳如是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重在领头羊。”近年来,新红村坚持“党建引领、农业支撑、产业振兴”的工作思路,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支部前移、党员下沉、干群合力”等措施,整合土地资源,进行规模种植,以“村民增收、集体增效”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企业不愁种,百姓不愁销”的产业模式,建立起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村合作社每年可获得公司5%的保底分红收入,4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带动群众务工就业1万余人次。“家里23亩土地通过村里的合作社流转给公司,每年有1万多收入,空闲的时候就到基地务工,一天块,不仅能照顾家,还能挣到钱,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村民王国富乐呵呵地说。通讯员 杨旭刘子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丽编辑欧阳章杰二审王光莉三审熊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