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黔东南非遗新体验旅游新生活黔东南

“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据数据统计,黔东南州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53项72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之首,省级项处,州级项处,县市级项。作为非遗宝地,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到文旅资源“互存互融、相促发展”,一直都是黔东南州长期探索的命题。“非遗+品牌”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为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协同发展,黔东南结合银饰、刺绣、蜡染、芦笙、竹编、民族服饰等非遗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培育了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非遗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的非遗旅游商品品牌。初步形成了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等一批著名非遗企业。蜡染(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依托丰厚非遗资源,黔东南成功打造出“舞水云台”系列民族工艺产品、“蝴蝶妈妈”系列家居产品、黔森源竹编系列手工制品、思州石砚、亮欢寨酸汤、丹寨国春银饰、宁航蜡染、石桥黔山古法造纸、苗族泥哨、侗品源蜡染、珠瑶瑶浴等非遗系列品牌。刺绣(王永龙摄)年2月,黔东南州丹寨县宁航蜡染的五个设计系列产品登上了伦敦国际时装周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苗族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年10月,以黎平县黄岗村侗族大歌、侗布、侗戏、侗族牛腿琴、琵琶琴、打糍粑等非遗元素为主要体验内容的黎平“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成功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丹寨石桥村古法造纸(石含开摄)这些非遗项目、非遗品牌和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黔东南州旅游产品供给,完善了旅游市场业态,极大地提高了黔东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非遗+景区”创新文化旅游体验活力近年来,黔东南积极探索以“非遗体验”为核心驱动力,创新文化旅游体验新活力,不断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发展景区业态新模式。黎平县肇兴侗寨(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目前,侗族大歌、侗年体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蓝靛淀染技艺、苗年体验、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银饰锻造技艺、刺绣、蜡染等非遗元素和产品已经成为了黔东南境内重点旅游景区极具吸引力的地方特色元素。“非遗+节庆”凸显原生态民族旅游特色黔东南州素有“百节之乡”、“歌舞的海洋”等美誉,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苗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节日。每逢节日,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侗家自制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侗族大歌(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黔东南以举办舞龙嘘花、苗族姊妹节、苗年、侗年、独木龙舟节、仰阿莎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节等非遗和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为契机,以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凸显民族旅游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吸引海内外涉旅企业和游客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