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芷江趣史之十一:偏沅巡抚设立背后的故事
作者:蒲秀芳
“偏沅巡抚”全名为“偏桥暨沅州巡抚衙门”的简称,指的是始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由偏桥镇(在今贵州省施秉县)和沅州(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共署的军政一体的管理机构,“平时驻沅州,战时驻偏桥镇”,以控驭西南边地。清康熙三年(),偏沅巡抚始移驻长沙,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因此史学界有了“先有偏沅,后有湖南”的说法。继五省总督府在沅州裁撤五十年后,为什么又在沅州设立“偏沅巡抚”呢?这还得从杨应龙播州反叛说起。明时播州包含今贵州西北部地域,治所在今贵州遵义。据《明史·卷三百一十传第百·四川土司二》记载:唐僖宗年间,南诏东侵,攻陷了播州。当时大唐王朝已经式微,国势衰弱,无力应对。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出兵,大败南诏大军,恢复了播州地域,杨端也在播州站稳了脚跟,世代受尊。北宋徽宗年间,杨文贵交出版图归附朝廷,朝廷在播州设置了遵义军。元世祖忽必烈授予杨邦宪宣慰使职,并封其儿子为“播国公”。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四川,派使者招谕播州杨氏。杨铿率同知罗琛、总管何婴、蛮夷总管郑瑚等人向明王朝上贡了元朝赐予他们的金牌、银印、铜章。朱元璋诏令赐予杨铿朝服钱币,仍旧设置播州宣慰使司,杨铿、罗琛等仍任旧职。杨铿后代杨斌被升为四川按察使,仍兼理宣慰使职事。杨斌擅于弄权,游离于四川、贵州两处上司之间,实际上既不受四川节制,也不受贵州节制。杨氏有一个不好的传统,那就是宠庶灭嫡,为杨应龙日后播州叛乱种下祸根。嘉靖二十三年(),杨应龙祖父杨相又庞爱庶子杨煦,引起嫡子杨烈与其母亲张氏不满。张氏为人非常强悍,便与杨烈矫杨相之命调发军队攻打杨相。杨相逃走,最后客死在水西土司(贵州宣慰司之俗称)。隆庆五年(),杨烈死去,杨应龙请求承袭父职,朝廷应允。明神宗十四年(),杨应龙献给朝廷七十根上好木材,万历皇帝龙心大悦,下令授给杨应龙都指挥使官衔。四年后,贵州巡抚叶梦熊上疏朝廷检举杨应龙罪过,当时,明王朝正在抵抗吐蕃入侵,需要征调播州土兵协助防守。四川巡按李化龙上疏朝廷,请求取消对杨应龙的勘问,给杨应龙“戴罪图功”的机会。杨应龙趁机上奏辩解,说愿意亲自率领五千士兵征伐以自赎。万历皇帝下诏释放了杨应龙,杨应龙带兵出征,没多久因形势变化而罢兵返回播州。谁知杨应龙作为人质住在重庆的儿子杨可栋病死,杨应龙认为是朝廷的过错,十分不满。加上杨可栋久久不能归葬,朝廷又催促杨应龙缴纳赎金,杨应龙萌生反意,扬言“我儿子活过来,我就交纳赎金”。同吋,分派手下官员设置天险海龙囤,准备反叛。二十四年(),杨应龙正式反叛,攻城掠地,气焰大盛。明王朝调兵遣将,应对杨应龙的叛乱。明万历二十七年(),以征播暂设巡抚偏沅,赞理军务。四川巡抚李化龙总督湖广川军务。李化龙命湖广巡抚支可大移驻沅州,自己率领中军策应。朝廷觉得这样部署还不可靠,于是又将山西按察使江铎升为佥都御史,巡抚偏沅。于是,沅州成为平播之乱的军粮中转站。
文字整理:蒲秀芳(芷江侗族自治县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