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龙光红,是施秉县双井镇黄琴村的一名帮扶干部。 年3月,我被抽调到黄琴村脱产扶贫,成为施秉供电局结对帮扶干部之一,与贫困村民一起脱贫攻坚,这一干就将近3年。
刚刚到任,人手少,不熟悉情况,我便带着正在读大学、假期在家休息的儿子的一起上阵,帮助摸清贫困户情况,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很快得到村民们的信任。 高甸是典型的苗族村寨,年轻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几乎都不会讲汉话,语言沟通成为帮扶工作的主要障碍。因为沟通不畅,村民们对村级合作社有些误解;因为沟通不畅,很多帮扶措施无法落实到位。我凭借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会讲苗语的优势,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房顶漏雨,下雨天就用盆接水,没敢在二楼居住,给儿子商量几次一直都不肯弄,真没想到这次被说服,把漏雨问题解决了。”在高甸二组贫困户龙玉华的家中,每当提到龙光红,70多岁的杨再芬老人都会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暂时没得钱,一楼完全可以住,盖房的事儿还是以后再说吧!”龙玉华肢体三级残疾,2个孩子在县城读初中,一家人的生计靠妻子杨艳在外务工维持。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住房,由于年久失修,存在房梁腐朽和屋顶漏雨情况,但因没得钱,再加上自己行动不便,说什么都不管用,住房漏雨的问题一直搁着。
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动员,为其出谋划策,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导,他终于同意了,利用正在实施的“10个1”工程项目,仅用4天时间,更换腐朽房梁1根,屋顶加瓦余张,漏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住房有了安全保障。 3年的时间,我走访老党员、老村干、老同学等,争取他们全力支持和配合,帮扶工作的大事、难事得到顺利推进,结对帮扶责任网格贫困户如期实现退出贫困。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化勇
编辑胡锐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