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打造“桥头堡”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连日来,我州各地组织宣讲队,通过“苗语+汉语”、侗语+汉语、“农民夜校”、“干部夜访”等形式,深入村寨开展宣讲,充分做好“传声筒”和“扬声器”,让党的“好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在丹寨县兴仁镇摆泥村,村民们白天忙农事,晚上学文化。该镇宣讲队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打造“桥头堡”实施意见精神宣讲带入农民夜校课堂,结合当前发展形势,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过去五年大家切身感受到的生活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村民们喜上眉梢,积极踊跃发言,谈理想、话发展、强信心,气氛轻松和谐,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摆泥村村民吴仕红说:“今天晚上的宣讲我们都听得懂,对我们也很有帮助,以后我们会更加积极学习,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把日子过得更美好。”
为了让党的声音传遍村村寨寨,兴仁镇还精心组建了“精英宣讲队”,通过夜访的形式,上门开展宣讲。在城江村村民蒙炳荣家里,宣讲干部与他一家人面对面拉家常、话发展,气氛十分融洽。
“听了今天的宣讲,我作为一个西瓜种植户,要把我的西瓜种好,让大湾区的市民能吃到我们的城江西瓜。”蒙炳荣说。
截至目前,兴仁镇已开展双语院坝会30次、送学上门次,切实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遍苗寨农家。
“让我们老百姓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能够把好政策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下一步,兴仁镇将迅速融入‘桥头堡’建设之中,让我们的群众共享政策红利。”兴仁镇党委副书记姚茂杰说。
在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一堂生动的“双语”宣讲正热烈进行,群众围坐在一起,认真听讲。宣讲员就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打造“桥头堡”的重大意义进行深入浅出讲解,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惠民政策作重点解读。
半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建说:“老师用苗语、汉语深入浅出地向村民们进行宣讲,老百姓都听得懂,都非常接受,我相信我们村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打造“桥头堡”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黄平县委宣讲团结合实际分别在该县11个乡镇采用“苗语+汉语”双语宣讲的方式,让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打造“桥头堡”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共同为美丽新黄平建设作出大家应有的贡献。
自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施秉县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会议精神的热潮,并组成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活动。
“有发展就会有变化,身边的脆红李产业、翁西水库休闲垂钓场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取得的胜利,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步伐。”施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志铭在双井镇翁西村宣讲时说。
此次宣讲,主要围绕翁西村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蔬菜、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来谈农业产业和旅游发展,宣讲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
“听了宣讲,我感到特别兴奋,接下来我将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带领村民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翁西村党组织书记龙刚说。
“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篇章是我们的任务和目标,要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下大功夫解决好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问题。”马号镇宣讲团采用“苗汉”双语相结合的方式,在六合村、老县村、平扒村等开展党代会精神宣讲活动,让群众通俗易懂了解党的政策,坚定发展信心。
宣讲团紧扣党代会精神,通过讲政策、举例子、摆事实,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加速打造本土特色品牌。
“苗族刺绣作为苗家人的‘宝贝’,我们将抓住机遇,打造自己的苗绣文化品牌,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多元化,提升市场竞争力,让苗绣在全国大放异彩。”六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超洋说。宣讲紧贴实际,很有启发,大家听得专注、悟得透彻,每讲到心坎处,群众们连连点赞。
“难不住,压不垮,是党的基因赓续。企业在发展中面临难关时,要发扬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精神,努力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县委统战部宣讲团在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宣讲时,从背景、成就、发展等方面讲述了党代会精神,并结合新国发2号文件和“桥头堡”实施意见精神,与企业职工共同学习了惠企纾困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增强发展信心。
“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利好政策,包括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扩宽了我们发展渠道。”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龙宇听完宣讲后说道。
宣讲团采用“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的方式,将当前形势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见解独到、分析具体,以生动形象的宣讲让党代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龙思全姜星伟
通讯员欧进艳
编审:吴国桢
统筹:杨勇
原标题:《做好“传声筒”传递“好声音”——我州多形式宣讲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