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贵州众多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北京看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舒位(~)清代诗人、戏曲家。字立人,号铁云,自号铁云山人,小字犀禅。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生长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从黔西道王朝梧至贵州做馆幕,工诗文,绘画。舒位在贵州期间写下《黔苗竹枝词》一书,记载了清代中期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很多风俗现在还存在,很多已经不常见,我摘录了一部分。鉴于好多读者反映文章中引用古文看得特别累,但是没办法,文必有出,以免杜撰之嫌疑。古文我用黑体字标出来,后面再用白话文大致说一下意思,如果不想看古文的可以直接跳过黑体字哈。现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分为四大族系,百濮人,百越人,苗瑶人,氐羌人,每种族系下面又分为若干个民族。彝族,白族属于氐羌人,原先生活在青海甘肃的河湟流域,后迁徙南下。苗族和瑶族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蚩尤九黎之后,后西迁进入贵州。侗族,水族,布依族属于古代的百越人。原先居住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及广西。百濮人是贵州的土著,不过现在人丁不旺,只有仡佬族一家。这四种族系的语言服饰,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一定区别,下面会讲到。

书中对苗人下蛊一事记载颇为详细:“花苗居大定(今毕节)遵义,各属会必击铜鼓,饮酒注牛角中,好蓄蛊毒,夜黑而饮,于河有金光,一线谓之金蚕。每以杀人否,则反噬其主,故虽至戚,亦必毒之,以泄蛊怒也。人死则集亲友唱尸,侧曰闹尸葬瘗,以鸡子卜之,不破者为吉。此段文字说的养蛊方法和小说中说的一样,就是说养蛊的人到了一定时间必须要出去害人,不然自己也要被蛊所害。甚至连自己的亲戚也下蛊毒害,人死唱歌闹尸,以鸡蛋占卜。“下蛊”我们这边苗语叫“xangtqeeb相秋”或者叫“xangtniangk相酿”。不过小编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这玩意儿都是古代迷信横行和医药卫生差的产物,往往把大病小灾都和蛊和鬼神扯上关系,不足为信。

《百苗图》绘制的花苗

黑苗婚俗,都匀八寨丹江镇(现在雷山县,丹寨县),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剑河县,榕江县,从江县境内)其近山者为山苗,近水者为洞苗。苗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束曰生苗,又有高坡苗,皆黑衣。黑苗结婚,则邻建空房名马郎房。未婚嫁者遇,晚聚歌情念。则以牛只行聘,三日女归母家,或半年始一返。女父母向婿索头钱,不与或另嫁有婿,女皆死。犹向女之子索者,谓之鬼头钱。凡人死一月后,其生前所私男女,各插竹于坟前祭焉。这一段说黑苗的种类,以地理位置划分,黔东南特别是月亮山以南的地区,苗族大多居住高山,侗族则居水边,所以说山苗和洞苗。熟苗和生苗则以社会性质来分,熟苗有土司或者流官统治,交粮纳税。生苗内部则是和款带议榔的民族自治。在婚俗上也很有意思,女方和男方结婚后要回娘家,男方想要带妻子回家必须交钱,不然女方父母有权决定女儿另外嫁人。女子死后,其舅舅还要向外甥要钱,真是”天上雷公大,地上娘舅大”怎么觉得男方更加吃亏一点。

文中还说:清江(今剑河县)婚嫁,姑之子定为舅媳,倘舅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谓之阿妹曰:妹讳之也。这种婚俗剑河本地人叫“还娘头”苗语叫“aitkatdieetdangl”说白了就是姑妈家的女儿必须要嫁给舅舅的儿子,如果舅舅家没有儿子或者说舅舅家不愿意娶,姑妈家还要给舅舅一笔钱作为赔偿。现在这种风俗如今尚存,如果外人娶了姑妈家的女儿,那么女婿要拿彩礼的一部分给新娘的舅舅,给多少由其舅舅说了算,也算是舅权制度下的遗留了吧。对于黑苗的通婚规则,作者观察也特别详细:黑苗以上户为耶头,下户为洞崽,虽男女多苟合,然洞崽不敢通焉,头犯则死期至矣。这种婚姻层级是苗区的陋习之一,俗称“上层亲”和“下层亲”,下层亲苗语称为:“dlangbgaol”大致就是“鬼怪”的意思,上层亲如果与下层亲结婚会被认为招鬼怪给本家族带来不利。所以男女在结婚之前都要查询对方的婚姻层级,如果男女双方执意婚配只能与自己家里的人断绝关系,两人远逃它乡,不知拆散了多少苦命鸳鸯。

现在黎平府古州的图绘制黑苗

关于黑苗饮食方面书中也有所记录:所得羔豚鸡犬鸱鸦之属,死则连毛脏至于瓮中。层层按纳,俟其螂蛆臭腐告缸成。曰腌菜.菜珍为异味愈久愈贵,问苗子之富,则曰藏腌桶几世矣。意思是说黑苗把猪羊鸡鸭之类的家畜连皮毛和内脏一起放到坛子里面等待酸臭,越酸越臭就越好。并把坛子腌制食物的多少作为财富的象征。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如今亦然,但是没有书上说的这么夸张。还是要去皮去毛的,把鸡肉,猪肉,鱼,甚至鱼的内脏都可以放进坛子里面腌制,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来食用,特别是腌鱼如果放久的话都不用加热,直接可以食用。

《百苗图》绘制的清江黑苗

红苗唯铜仁府有之,衣服皆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歌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有虎伤。红苗指的是苗语的东部方言,位于湖南,重庆,湖北,贵州交界。因为古时细带捆一根红腰带,红裙子,谓之红苗。不过从现在的服饰来看,红苗男女已经改穿长裤,也不见有敲击铜鼓的习俗。倒是书中说的到了五月寅日夫妻不能同房,不能说话,要不然就会被老虎所伤,确实挺有意思的。

现在铜仁府红苗鼓舞

下面说克孟牯羊苗,广顺州之金筑司(今天长顺县广顺镇),有苗曰克孟牯羊,择悬崖鉴窍而居,不设床第,构竹梯上下,高者或至百刃。这里说的是克孟牯羊苗居住在洞穴或者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为家,没有桌椅板凳和卧具,以竹梯上下,有的地方有百刃之高。可能是为了躲避兵灾和防野兽吧,但是感觉很不方便,而且也很危险。

中洞苗寨,穴居的遗风

下面说到克孟牯羊苗的葬俗也很有意思,亲死不哭,笑舞号歌曰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举家号泣不能,曰:鸟由岁至,亲不返矣。每次读到这一段就觉得很感动,亲人死的时候不哭反而高兴,来年杜鹃啼叫的时候想到鸟儿又在歌唱,但是亲人已经不在了。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珍惜眼前的亲人吧。

还提到了贵州众多的仡佬,当时的仡佬不一定是现在的仡佬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书中说:花仡佬男女筒裙以红布为之曰红。仡佬敛以棺而不葬,或置岩穴,或临大河不施蔽。盖树木识其处曰:亲家殿岁时,展帚之。这种葬俗应该类似于现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洞葬或者悬棺葬之类。现在最出名的就是龙里,贵阳交界处的苗族洞葬习俗,在现在的黔西和织金等乌江上游流域也有岩葬的风俗。

六额子,有黑白二种。皆在大定府(今毕节)风俗相同。人死葬亦用棺,至年余则发冢开棺取枯骨刷洗之至白为度,以布裹骨复埋一两岁,仍取刷洗如是七次,乃凡家有疾,则谓祖先有不洁也。这里说的六额子有黑白两种,应该说的是彝族。但是这种风俗还是挺奇怪的,把人的骨头挖出来洗刷成白色再埋进土里再拿出来洗刷。如果后世子孙有疾病认为是因为祖先的骨头不洁白所致,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百苗图》绘制的六额子

下面还有记述:仡佬种类不一,所在多有男女以幅布围腰旁,无裳帻谓之筒裙花布为话仡佬。屋宇去地数尺,架巨木,上覆杉叶,如羊栅称为羊楼。这里的花仡佬男女都穿筒裙,应该属于百越民族的一支,现在海南的黎族和傣族还有身穿筒裙之习俗。至于屋顶覆盖杉叶则是笔误或者调查不清,杉木叶子非常细小不可能作为房子盖顶,应该是杉木皮。现在黔东南的很多民居还在用杉木皮盖顶遮风挡雨。

架木为居

还有一支仡佬又称水仡佬,很有异域风情。书中说:余庆施秉等地有名扰家者,善捕鱼。虽隆冬亦能入渊,故曰水仡佬族。说的是水仡佬善于捕鱼,即使是隆冬时节也能潜入深水捕鱼,现在的余庆县和施秉县交界的地区已经没有少数民族,不知道这支仡佬是属于百越人还是苗瑶人。

福泉,瓮安,开阳交界处的苗族杀鱼节

打牙仡佬一种多在黔西,平远(今织金县)其俗女子将嫁,必先折其二齿,否则妨夫家殆所,调凿齿之民欤,又剪前发而留后发,则取齐眉之意。所以这支仡佬又叫打牙仡佬。在结婚之前要把把少女的牙齿敲掉两颗,想想就很疼。而且还要剪掉前面的头发,也不好看呐,这个应该是古代百越人凿齿的遗风。仡佬种类繁多,还有披袍仡佬,锅圈仡佬等,风俗各异。

披袍仡佬

其在定番州者(今惠水县),则有谷蔺苗,定番多织苗锦而谷蔺独工于布。其布最精密,每遇场期入市,人争购之。遂有谷蔺布之名。皆深山遥夜,机杼扎扎所成,顾不自衣也。这里说的是如今惠水县的谷蔺苗其纺织业的发达,而且质量很高,达到了抢购的地步。说明该苗的经济水平和手工技艺还是很高的

说到惠水,还有一支苗人名曰八番,八番在定番州,其俗男逸女劳,男皆仰给于女,刳木作臼曰椎,靠塘临炊,始把入臼舂之,以寅日为市,凡燕会则击长腰鼓为乐。击长鼓的风俗应该是瑶族,这种男逸女劳的现象在贵州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张国华咏安顺府竹枝词中写道:提筐乡妇作生涯,男子背儿惯着家;入市归来明月上,饭香时节笑声哗。描写的是妇女提筐去赶集,到了晚上才回来,男子在家里带孩子。成了女主外男主内的场景。余上泗在《蛮峒竹枝词》也说:红苗相斗,必妇人出劝,然后能解。说的是两个大男人打架靠妇女来劝架和解。这种现象说明了在男逸女劳的条件下妇女的地位普遍受到尊重。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妇女的地位是靠繁重的劳动换来的,实际上并不比当时内地的妇女好多少。

《百苗图》绘制的九股苗

苗之彪悍莫过于九股,在凯里司武乡侯南征戮之,殆尽仅存九人,岁为九股。散处蔓延,头戴铁帽,后五遮肩,前有护面铁两片即铸于帽身,披铠甲如半臂,自腰以下用铁链,周围形如环垂及于足,坐则缩而立,则伸下铁片缠其股......健者结束尚能持牌,右杆衔利刃逾岭,若飞猱两足。冬夏皆赤,生时即漆其脚底也。其子母炮名牛尾枪,极其猛恶,前明杨应龙之叛,九股实羽佐之,应龙伏诛而不敢问罪。九股至本朝雍正九年经张广泗合楚粤黔三省之兵剿抚,然后收缴兵甲建城安汛焉。这一长段说的是九股苗,作者说九股苗之前因为被武乡侯诸葛亮屠杀,只剩下九人,后这九人繁衍成族。下一段描写九股苗的作战方式,铠甲结构以及兵器,在明代凯里黄平和播州土司接壤,播州土司杨应龙招募了大量苗兵作为羽翼。九股苗称呼来源学术界多有争论,但至少不是像作者说的来源于九个人,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清水江和巴拉河下游苗族九个鼓设(一种乡村政治联盟)古人把九鼓附会成九股而得名。

现在的巴拉河下游的九股苗

说到武器精良,还有一支苗:仡兜亦苗也。施秉黄平皆有之,女子多美者,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前,人调之则笑而从焉,善为药,箭埋所居之远,近触之机发,往往伤人。这里说的是仡兜少女美貌,有人调戏往往从之。善于制作毒药和机关,现在黄平的苗族把革家人称为“嘎斗”应该就是书中所说的仡兜。

黔东南黄平革家人,崇拜后羿

倮猡本卢鹿,而误为今称。汉时有济火者,从武侯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安氏,远祖千年,世长其土曰四十八部,部长曰土目,有曰九扯九纵最贵者.............亦有文字类蒙古书。倮猡有黑白两种。黑者为大姓,又曰乌蛮。白曰白蛮,俗皆尚鬼亦称猡鬼,好蓄骏马,善驰骤,击刺为业。为诸苗冠。谚曰:水西猡鬼,断头掉尾。这里介绍了毕节地区的彝族的由来,其先祖济火帮助诸葛亮平南蛮有功,受封于黔西北,彝族是农奴制政权,黑彝地位较高,白彝地位较低。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南方各民族中为数不多有本民族文字的族群,彝族在乌蒙山区农牧并举,善于放羊养马,其战斗力在贵州诸苗中排名第一。

黔西北彝族

峒人采茅花为絮以御寒,盖仿佛芦花球矣。夫妇出入,必衔其种。在石阡,郎溪(今玉屏县)司及永从诸寨,断肠草生焉。看完这段古代贵州的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可见一斑,作者说峒人以芦花御寒像芦花球,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用布包住,不然芦花不会散吗。现在石阡,玉屏的侗族已经汉化,倒是南部的永从(今黎平县永从乡)还保留有说侗语的。

《百苗图》绘制的峒苗

关于古代贵州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书中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不在赘述。不论是从当时中原士大夫的眼光还是现代都市人的眼光,清代的贵州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绝对是个另类的存在。最后作者说:凡苗性类与华疏,顺其性则喜,拂其性则怒。至于怒而无所不至矣,故治苗之术,则必识其性而驯扰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苗人的性格与华人不同,如果顺应其心意则高兴,如果悖逆其想法则比较极端。所以作者说治理苗人必须要熟悉其性格。实际上这都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普遍心理,你只要对他足够的尊重,他马上就能想你敞开心扉。只要是对他们的风俗习惯表示不尊重或者有背叛朋友的行为,则很容易陷入极端,翻脸比翻书还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