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到底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04/p5vjh1c.html我叫张强,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镇平扒村的一名帮扶干部。
平扒村位于施秉县城东部,距县城公里。小山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处剑河、台江、施秉三县相邻的交界处。我是施秉县杨柳塘镇翁塘小学的一名教师,三年来,我一直扮演着两个角色,既是一名人民教师,又是一名扶贫工作者。在扶贫的路上,我始终坚定信念,回顾这一路的成长和进步,不禁感慨万千,自己既是脱贫攻坚路上的受益者,又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帮扶的对象共9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户,网格户6户。
首次走村入户,我带着激动的心情,乘车行驶两个多小时路程,一路颠簸来到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平扒村的村容村貌,小山村坐落在四处都是大山的山腰上,破旧的吊脚木楼和粗糙砖混结构的房屋矗立树丛中时隐时现。面对眼前如此偏僻贫瘠的小山村,让我倍感肩上扶贫帮扶工作的担子责任重大。
一路咨询,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先后初次走访了我帮扶的建档立卡户和网格户对象,在走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印证了平扒村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地区。与帮扶户的初次会面时语言不通,给我对每一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使是这样,对肩负扶贫帮扶工作的我来说,我并不灰心丧气,相反更坚定了我开展工作的信心。几次走访之后,我对这里的情况基本了解。这里的生活条件与交通便利的村寨相比的确清苦多了,由于缺乏与外界沟通往来,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依然落后。
频繁地进村入户走访,我和他们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我去,他们就会主动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和我聊家常话。面对热情好客朴实的他们,我站在村民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糅杂到同村民聊天内容中,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提升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扶贫路上,我始终风雨无阻,砥砺前行,我要把青春力量化为“萤火”,以“青春火炬”照亮决战决胜的“攻坚路”,不负期望,不负嘱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化勇整理见习编辑李贝多编辑肖慧编审杨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