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药城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产业发展侧记

年,施秉太子参种植面积7.8万亩,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太子参品质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截至年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5万亩,中药材商品产量吨,种苗产量吨,总产值4.8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户户,人,产业带动贫困户户人。   选择中药材拓宽致富梦   七月的微风,吹熟了埋藏在地底里的产业,施秉牛大场中药材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太子参静卧于山中,枯萎的枝叶证明,太子参已经成熟了。

牛大场太子参种植基地太子参属于高投产高收益的经济药材,每亩地产量-斤干货,每亩种植成本元,平均亩产值元以上。   “今年全镇太子参种植面积6.2万多亩。”施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达琼介绍,如今的牛大场太子参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领跑中国市场。   “今年雨水和光照充足,太子参等中药材提前出土。”牛大场村支书王中平告诉记者。由于雨水过多,太子参等中药材产量也会相应受到影响。但多年的种植经验告诉王中平,这点影响微乎其微。

品质良好的太子参太子参一般生长在海拔-1的高低。最适宜疏水性良好的坡地生长。“施秉太子参色香味俱全,饱满程度最好。”多年以来,牛大场中药材稳定种植面积在6.4万亩以上,种植技术完全成熟,即使是遇到最坏的天气,产量也影响不了多少,牛大场太子参已具备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每斤25元,一亩地产斤干货。”小小的太子参,撑起了牛大场的钱袋子,扩宽了群众的致富梦。中药材推广种植,另曾经穷苦僻壤的牛大场镇,摇身一变为经济大镇。中药材产业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种植“太子参”脱贫有保障   牛大场镇位于施秉县西北部,距施秉县城37公里,全镇总面积.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户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大于2万人。全镇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2万亩。   作为全国三大太子参种植产区,施秉牛大场呈现海拔高、低纬度、日照足等特点,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药材生长,种植的太子参品质优良。   0年,县委县政府开始对太子参进行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裂变式发展。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万亩,因出产药材品质优良,在全国三大太子参产区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太子参不断得到推广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经济增收的主要手段,现全镇太子参种植面积6.2万亩,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地位,逐渐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性产业。   彭光元是牛大场镇人,身患严重残疾的他本无劳动能力,但因为承包太子参种植,命运截然不同。“我从年开始种植,到年种植面积已有10多亩。”彭光元讲起太子参种植经历感慨到,“如果没有种植太子参,我现在的生活一定非常困难。”   年,彭光元种植的太子参大获丰收,仅去年一年就有5万元的收入。   依靠种植太子参实现脱贫。如今,彭光元守着他的10多亩太子参地,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同样是依靠种植太子参脱贫致富,年开始种植太子参的曾明明,如今已经是牛大场镇百亩种植大户,他见证了牛大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春天。   “刚开始种植太子参的那会儿市场价几块钱一斤。”曾明明没有想到,如今的太子参价格翻了几十倍,更没有想到的是,光靠种植太子参,他如今已成为百万富翁。   现在,曾明明的太子参产业遍及贵州省内,他成为了太子参种植专业户、技术专家、产业“大亨”。而在整个牛大场镇,同曾明明一样,拥有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   时下的牛大场村,共有户人,通过种植太子参产业,基本上实现“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局面,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依托产业园引领新未来   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产业扶贫园区现有中药材种植2万亩,园区覆盖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依托产业园区,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7.8万亩,涉及药农户,人,产业带动贫困户户人。   产业扶贫园区现有合作社13家,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住。园区注重科技创新,与贵州大学、贵州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出了“黔太1号”、“施太1号”太子参新品种,提升单产水平,比现在常规品种增产42%以上。   园区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如今,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牛大场镇太子参产业已经从之前重产量、重收入转变为以品质托市场,以诚信求生存。   目前,牛大场镇建立了大子参种苗繁育基地,着力进行品种选育,解决品种退化、品质不高的问题,能够在未来3年内,实现优质种苗全覆盖,全面提升牛大场镇太子参品质和产量双升级。   当前,施秉县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主要是自由售买原材料,收购商、种植大户与农民通过将原料加工烤干销售,售卖原料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产品附加值,产品价值没能得到最大化实现。     下一步,施秉县将加快中药材统一种植,加快扶贫产业园区科学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依托扶贫产业园,研究新产品,在食用上积极探索“药食同源”。通过深加工制作,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利于民,带动更多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

彭大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正海

编辑刘思博

编审晏海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