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计划巾帼风采石传英小绣片闯出

走进台江县苗族姊妹街,在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内,一件件刺绣产品琳琅满目。仔细一看,这些刺绣图案十分精致,色彩或柔和、或艳丽,在灯光的映衬下,美轮美奂,绽放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杨晓波摄

这间博物馆是当地一名杰出的绣娘石传英所创,收藏有不同年代的民族服饰、绣片余件,每年有学者专家、学生和游客余人到博物馆免费参观学习。多年来,石传英始终以工匠精神传承苗族刺绣文化,将其从大山之中带上了国际舞台。      耳濡目染练就精湛技艺      石传英出生于苗族文化腹地台江县施洞镇,从小热爱苗族刺绣文化,8岁便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技艺。“在我们老家,每个姑娘都会刺绣,这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石传英说,“刚开始接触刺绣时,学习的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平绣,常常绣些花、鸟、蝴蝶之类的图案。在母亲一次次的指导下,我学会的绣法和图案也越来越多。”

石传英

在绣一幅作品前,绣娘们一般会先打版画图,描绘出绣品的雏形。正因如此,石传英年幼时在学校最喜欢的课程便是美术课。课里课外的学习与实践,让石传英还学会了绘画、剪纸等技艺,刺绣技术也越发精进。      多年前,当地的苗族群众只是利用刺绣这门技艺装点衣服,自给自足,未曾想过这于他们而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竟能成为一份生活收入。然而,石传英的母亲杨仰九便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母亲虽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但她是我们村寨里第一个把绣品带出大山的绣娘。”石传英说,“那时候,母亲带着从周边村寨绣娘们手中收购来的绣品在集市上叫卖,生意不错,还结识了客商。有了订单后,她开始发展更多的绣娘,我在学习之余也会帮忙一起做刺绣,然后随母亲拿到集市上去卖。”

石传英(中)与绣娘们一同刺绣。杨晓波摄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初中毕业后的石传英更加勤于刺绣技艺的提升,每天保持着10多个小时的刺绣时间,掌握了平绣、破线绣、岔针绣、锁绣等10多种绣法。      练就一身本领后,石传英开始独自带着绣品来到凯里市营盘坡摆地摊。“当时那里游客多,他们十分欣赏我们的绣品。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几百上千元,这在那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尝到甜头的石传英逐渐想奔向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人看到苗绣的魅力。于是,她开始走南闯北,带着绣品去到省外的各大市场,精致的绣品总是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于是,她结识了更多的客商,订单也越来越多。      走南闯北盘活“指尖经济”      随着生意一天天红火,石传英的绣娘团队成员日益增多。发展到近40人时,她于年创办了台江县浩邓苗族银饰刺绣加工厂。作为小微企业,加工厂得到了当地政府5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减免了厂房2年的租金。

石传英(中)在店内刺绣。杨晓波摄

随后,“锦绣计划”项目的启动更成为了石传英在刺绣发展道路上的一场东风。“各级妇联对我们十分支持,请来了刺绣艺术大师为我们做培训,还带我们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石传英说,经过多次培训,她在刺绣的设计、绣法及色彩搭配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次培训结束后,她都会将老师所授内容结合实际,再次详细地为绣娘们讲解。

石传英参加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刺绣)

“锦绣计划”为石传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多次进修学习让她了解到更多市场化的需求,各类展销活动也为她带来了大量订单。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类刺绣、手工艺比赛,荣获了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金奖、贵州省“巧手脱贫·锦绣圆梦”妇女手工技能大赛刺绣类一等奖、民族刺绣“十佳工艺大师”等多项荣誉。

年,为扩大规模,石传英注册成立了台江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把传统苗族刺绣技艺融入现代工艺品和服饰的文化元素里,先后研发出苗族刺绣服饰、工艺包、围巾、抱枕等系列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年,受全国妇联之邀,贵州省妇联带领贵州名绣娘石传英一行登上了人民大会堂三八节中外妇女招待会的舞台。在招待会上,石传英展示了精湛的苗族刺绣技艺和精美的苗族服饰,这深深吸引到了意大利OTB集团的目光。

石传英展示刺绣时装

不久后,该集团主动联系上石传英,有意于将苗族刺绣文化与时尚进行交融开发新的时尚商品,并安排设计团队两次来到石传英的公司进行考察,最终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价值万元的订单。      “那段时间绣娘们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有时甚至绣到半夜,十分辛苦。这是我们的绣品第一次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于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每一个产品我都必须过目,忙得整整瘦了10多斤。”石传英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笔订单,创作了28个款式。”      不忘初心带动妇女就业      “看到我们的苗绣登上了国际舞台,我心里十分高兴,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树高不忘根,随着公司发展效益越来越好,石传英始终牵挂着大山里的妇女同胞,希望她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

绣娘们在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内刺绣。杨晓波摄

于是,石传英陆续到周边村寨开展刺绣培训,并动员优秀的绣娘加入到自己的团队,带领她们到省内外进修,参加各类刺绣比赛及展销活动,体会大山外面世界的精彩。      目前,石传英的公司共有绣娘余人,正忙着生产来自北京和法国的订单。在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内,几名绣娘飞针走线,布料上的图案十分精致,可谓栩栩如生。      “这是苗绣的一种传统技法,叫破线绣。它颇为讲究,需要将一根丝线破成6至8根来进行刺绣,做工精细,绣出的图案更为逼真生动。”石传英说,“这种订单我们一般会安排给技艺精湛的高级绣娘,不过到了冬天就不做破线绣了,因为冬天干燥手易粗糙,破线绣产品会大打折扣。”

邰计服(左)在绣破线绣。杨晓波摄

邰计服便是石传英口中“高级绣娘”的其中一位。眼下,她正绣着一幅麒麟图案,准备完成一件衣服上的全套绣品装点。“以前在外打工不仅辛苦,工资也不高。有了孩子后,考虑到照顾家庭,我便回到了老家施秉县老县村。”邰计服说。      她与石传英有着相似的经历。曾经,邰计服每逢赶集时便带着自己的绣品到市场上去卖。一次偶然,石传英在某个客商那里看到了邰计服的绣品,觉得这位绣娘手艺颇佳,于是联系上邰计服并邀请她加入到自己的团队。      “来到公司后,我现在一年四季都有订单任务,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好家庭。”邰计服说,“上班的这些年,我攒了些钱,从村里搬到了台江县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      至于从施秉搬到台江的缘由,邰计服笑着说:“反正都是搬到县城,来到这里也方便工作。石老板得知我准备买房,还借给我一笔钱。只要她不嫌弃,我愿意一直在她这里干下去。”      据了解,绣娘们的工资一般是按件计费,完成一件产品大约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平均能有至元收入。像邰计服这样的高级绣娘,则有多元收入。作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石传英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遗余力。

石传英在刺绣

畅想未来,石传英希望苗族刺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我想把苗绣做得更好,让更多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民族文化。同时,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过上更好的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光莉

编辑席忞禾

编审金艾李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311.html